LLM 出來之後,在應用層的折騰從未停歇。從 Prompt 調優到 Workflow 配置,再到 Agent 構建,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讓 LLM 更好地為人類幹活,把機器的性能壓榨到極致。 對 LLM 的壓榨,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幫助它找到最優算法,讓推理少走彎路。 為此我們幾乎把能想到的路子都走了一遍,讓 LLM 學會反思(reflection、self-consistency、self-critics),學會推理和規劃(reasoning、planning、chain-of-thought、tree-of-thought);學會記憶(short-term memory、long-term memory),不至於對話一長就失憶;學會找知識(RAG、knowledge graph),在外部世界裡補充事實;學會構建上下文(context building),在有限 token 裡塞下更多有效信息;學會用工具(tool-use,function calling,MCP),把事情交給外部程序去跑,而不是光靠自己生成;等等。 這些東西,說到底都是技巧和機制,本質目的是讓 LLM 更快理解人類要幹啥,圍繞目標(goal-oriented)儘可能找到一條代價最小的路,跑到最優解上去。 第二個維度,是對時間的壓榨,讓 LLM 可以做到 7×24 小時不停歇。當我們對 LLM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後,很容易想到把它打造成屬於自己或組織的“數字員工”,它不知疲憊、不會抱怨,可以持續運轉、不斷學習。 大部分人今天用 AI 的方式,還停留在查資料、總結內容、寫週報月報這些單點場景上,如果要真正構建一名“不停歇的 AI 數字員工”,光靠這些還不夠。我們需要先規劃出屬於自己的 AI 數字工廠 ——想清楚要造出來的“產品”是什麼,是沉澱知識的系統,是自動化的業務流程,還是一個可以長期迭代的服務。 在這座工廠裡,AI 是生產線上的執行者,它負責具體的加工與產出;而人類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親自幹活的工人”變成“監工與管理者”。 人類不再親手完成每一步,而是要設計流水線,設定規則,制定指標,監控質量,並在需要時調度資源。換句話說,AI 的價值不在於替我們“幹一點活”,而在於幫把整條流水線跑起來,而人類更像是“數字工廠的管理者”。 當這兩個維度結合起來時,真正的拐點就出現了。LLM 不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工具,而是逐漸變成了可以長期協作的夥伴。它既能承擔重複性勞動,也能在複雜問題上提供洞見。它不僅僅是“幫你做事”,更是“和你一起做事”。 未來的差距,不在於誰能寫出更漂亮的 Prompt,而在於誰能把 LLM 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時間和組織裡,形成穩定的生產方式。 因此,會不會用、用到什麼深度、能否持續優化,這些才是長期的競爭力來源。誰能把 AI 運行成“工廠”,讓自己從執行者轉為監工和管理者,誰就能在未來的日常工作和業務中,獲得真正可複用、可累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