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 有兩個變量,一個是控制任務走向的 workflow 工作流,一個是控制內容生成的 context 上下文。 1)如果 workflow 和 context 的確定性都很高,這類任務就容易被自動化,類似傳統 RPA,比如在處理發票處理、表單填報任務時,AI 更多是粘合劑,發揮空間比較有限。 2)如果 workflow 確定但 context 不確定,也就是流程固定但輸入多變,就需要 Agent 在語義和理解上補全,比如客服問答、合同解析,需要通過外部檢索、知識圖譜等工具來彌補信息的缺口,讓推理結果更符合預期。 3)如果 workflow 不確定但 context 確定,也就是輸入清晰但走法多樣,Agent 就要去自主規劃路徑,例如市場分析報告生成、個性化推薦等,大多數 End-to-End RL Agent 都擅長做這類任務,因為它們在訓練階段就習得了大量的路徑規劃和解題思路。 4)而當 workflow 和 context 都不確定時,就是最複雜的場景了,既要推理也要探索,像創新方案設計、跨部門信息收集等,這類更偏向於通用型 Agent,它的執行效果,取決於給它配備的工具豐富度,尤其是編程能力要最大化開放,例如讓它學會去 Github 找倉庫克隆並修改代碼來解決問題,讓它像人一樣幹活兒。 所以,要把 Agent 做好,首先要明確場景。本質上,自動化解決的是“確定性”問題,而智能化解決的是“不確定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