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大電影迷,同時也是商業歷史的忠實粉絲。前一陣子,我寫了一個商業計劃,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獨立電影製作公司每年製作一部高製作價值的傳記片會是什麼樣子。 獲得企業家的同意(如果還活著)或家人的同意(如果已故)。與他們的傳記作者密切合作。利用這個人的地位來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導演、主角)。 這個前提很簡單,人們想要受到啟發,而在體育、創業、科學等領域有著如此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每隔幾年我們就會看到一部優秀的傳記片。像是《奧本海默》(諾蘭)、《法拉利》(曼)、《社交網路》(芬奇)、《史蒂夫·喬布斯》(博伊爾/索金)、《點球成金》(米勒)、《林肯》(史匹柏)、《飛行者》(史高西斯)等。這些電影總是奪得奧斯卡提名,擁有明確的利基市場,對抗反烏托邦的敘事,並滿足對更具啟發性故事講述的需求。大約在同一時間,A24正在復興獨立製片廠的模式。 這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傳記片和研究過程遵循某種形式。如果你對前幾個主題做得好,你就能獲得信任,接觸到更難以接觸的人。獲取接觸權通常是最大的障礙。 我最初想到的兩個人選是吉安尼·阿涅利(菲亞特)和拉里·埃里森。 我懷疑這是Senra的方向,因為與主題的長篇對話可能比電影更好。但這樣的話,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