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本週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掙扎中的公司在大量購買比特幣」的文章。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關於企業採用全球領先數字資產的故事。深入閱讀標題後,一個問題浮現出來。文章將「比特幣」和「加密貨幣」交替使用,這給人一種它們是同一回事的印象。 文章包括了像MicroStrategy這樣的高知名度比特幣案例,以及收購其他代幣如以太坊或索拉納的公司。它報告了「加密購買」的總數字,同時將趨勢呈現為公司「在大量購買比特幣」。關於系統性風險的警告提到公司持有的加密資產遠高於其收入,但並未區分比特幣和其他資產,這改變了數據的解讀方式。 這種區別很重要,因為比特幣並不是「加密貨幣」。 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固定供應的網絡,擁有16年的正常運行時間和明確的貨幣政策。加密貨幣是一個涵蓋數百萬種代幣的總稱,這些代幣在安全性、監管、流動性和目的上有著非常不同的水平。 一家公司將比特幣添加到其國庫作為長期儲備資產,與一家投機於流動性差、高波動性山寨幣的公司並不相同。風險特徵、動機和對市場的信號是不同的。 當記者模糊這些界限時,分析失去了基礎。讀者只剩下一个過於簡化的敘述,只有在將比特幣和加密貨幣視為一個類別時才能成立。如果一個論點依賴於將這兩個世界合併,那就不是分析,而是誤導,這種誤導是有害的。 許多政策制定者閱讀這樣的主流文章,表面上接受敘述,並在沒有諮詢主題專家或審查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形成對比特幣的看法。 這就是有缺陷的報導如何最終影響立法的方式。 在2018年,英國財政部選擇委員會關於「加密資產」的報告將比特幣和山寨幣歸為一個類別,這種框架反映了當時的主流報導。這個框架隨後成為政治記錄的一部分,並與FCA在對零售投資者引入加密衍生品禁令時所引用的擔憂相一致。 在歐盟,MiCA立法的早期草案中包含的語言實際上會禁止像比特幣這樣的工作量證明網絡,因為它們將受到嚴格的環境標準的約束。這些條款反映了當時主流報導中常見的敘述,描繪了比特幣的能源使用而沒有提供背景。 媒體驅動的關於比特幣的誤解已經影響了監管。如果這樣的報導繼續塑造政治理解,修復損害所需的努力只會增加,而比特幣將基於虛構而非事實進行監管,正如迄今為止的情況一樣。 我很高興比特幣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關注,但不是以這種方式。 布蘭多利尼法則指出,糾正錯誤信息所需的努力是產生錯誤信息的十倍。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修復損害的成本將是巨大的,而政策錯誤將更加嚴重。 閱讀全文:
56.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