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3 的失敗案例有哪些? #1 BTC/ETH/SOL 佔據了 HL 和大多數永續合約交易所的絕大部分交易量。當新市場(非 BTC/ETH/SOL)上線時,它們的交易量會在每月 1 億到 2 億美元之間達到峰值嗎?這種規模是否意味著以 HIP-3 為重點的交易所需要轉型為幾乎完全由開發者代碼構建的應用,具有獨特的分發/產品特性來驅動其大部分價值,而通過 HIP-3 新市場則更像是一個附加功能? #2 難以對非標準的永續合約市場(如 IPO 前、TGE 前、非加密資產等)進行參數化,這導致適合大規模交易的市場範圍較小。 #3 對於專注於加密的做市商來說,在創建非加密資產市場時,難以進行足夠的對沖以滿足交易需求(尤其是在非交易時段),因此 HIP-3 市場仍然傾向於加密特定,這在未來兩年內將是一個更受限的市場。 #4 由於 #1 和交易量/費用受到限制,針對 HIP-3 交易所質押的 HYPE 回報並沒有顯著高於 HYPE 借貸的年利率/不足以讓用戶願意質押並承擔削減風險 + 根據質押協議的結構可能存在的鎖定風險。 #5 只有少數團隊能夠正確推出一個需求旺盛、參數化合理的交易所,這意味著尋求 HIP-3 市場的 HYPE 遠多於現有的可行 HIP-3 市場(這不一定是 HIP-3 的“失敗”案例,但可能是市場低於預期的原因)。 想聽聽大家對這些問題以及我可能忽略的其他問題的看法。明確來說,我對 HIP-3 的未來以及它能為 Hyperliquid 整體帶來的變化持樂觀態度,但我認為討論潛在的失敗案例並確保我們為未來的需求做好準備是有用的,稍後可以分享更多解決方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