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警告:除非科技投入呈“指數級”增長,否則AI熱潮將難以為繼,“這種可能性極低” 作者:吉姆·愛德華茲(Jim Edwards)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今天早晨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AI)熱潮並不可持續,因為科技領域的投資不可能持續呈“指數級”(parabolic)增長。目前AI相關的資本開支(capex)規模巨大,甚至成為美國經濟避免陷入衰退的關鍵動力之一。與此同時,貝恩公司(Bain & Co.)也發佈報告稱,到2030年,全球用於支撐AI計算能力的收入需求將出現每年8000億美元的缺口。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漲幅的一半都歸功於科技股的貢獻。 最近,英偉達(Nvidia)剛剛宣佈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但緊隨其後的兩份分析報告卻都對當前AI熱潮提出警告,認為這種火爆場景難以長期維持。 德銀分析師喬治·薩拉維洛斯(George Saravelos)在致客戶的報告中表示:“從字面意義上說,現在支撐美國經濟的就是這些AI機器。如果沒有這些與科技相關的投資,美國今年可能已陷入衰退甚至處於衰退邊緣。” 貝恩公司在剛剛發佈的《年度全球科技報告》中指出,AI領域創造的收入遠不足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報告稱:“到2030年,為滿足AI領域的計算需求,全球每年需要新增2萬億美元的收入來源。但即使考慮到AI帶來的成本節省,全球仍有80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今年以來,美股表現優異的背後,幾乎完全依賴於被稱作“華爾街七巨頭”(Magnificent 7)的幾家頭部科技公司。這些公司一邊投入巨資建設AI算力,一邊又通過為其他公司提供AI算力獲得大量收入,從而推動股價上漲。 然而,華爾街各家機構對於AI的長期發展前景卻並沒有達成共識。 今天早晨,高盛(Goldman Sachs)發佈的一份研究則更為樂觀。高盛分析師曼努埃爾·阿貝卡西斯(Manuel Abecasis)等人在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內,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將明顯推升GDP,每年貢獻約0.4%的增速。隨著AI技術廣泛普及,累計增長有望達到1.5%。當AI得到廣泛應用後,企業和員工將能夠在相同投入下創造更多產出,從而提升整體要素生產率。” 關於AI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s)為建設數據中心和供電基礎設施所花費的具體資金數額,各機構給出的估計有所不同。高盛預計,截至今年8月,AI領域資本開支已達到3680億美元。 無論實際數字是多少,德銀的薩拉維洛斯強調,如此巨大的投資規模已經開始影響GDP。他指出:“毫不誇張地說,英偉達作為AI資本投資週期最關鍵的設備供應商,幾乎獨力撐起了美國經濟增長的重任。然而壞消息是,若想讓科技週期繼續拉動GDP增長,資本開支就必須持續保持指數級增長(parabolic)。而這種可能性極低。” 薩拉維洛斯還特別提醒,目前的經濟增長來源並非AI本身,而是來自建設AI基礎設施的工廠和數據中心。 德意志銀行另一位分析師吉姆·裡德(Jim Reid)則在今天早上的另一份報告中指出,AI熱潮已經開始扭曲股票市場。他表示:“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上漲了13.81%,但如果排除掉巨頭效應,用均權指數(equal-weighted)計算的話,上漲幅度其實僅為7.65%。換句話說,推動市場上漲的就是這幾家頭部企業。” 阿波羅資產管理公司(Apollo Management)的首席經濟學家托爾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øk)對此觀點表示認同:“自‘解放日’(Liberation Day)以來,標普500指數2026年盈利預期的上調完全來自於這七家巨頭公司(見下圖)。而剩餘493家公司整體的盈利預期則一直低迷,沒有明顯改善跡象。” 斯洛克警告說:“標普500指數的股票集中度已經極端化,股市投資者對AI概念的風險敞口嚴重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