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倒是提到了一個現在 ChatGPT 這類 AI 聊天工具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聊天歷史在側邊欄很重要的位置,但又很雞肋,真需要找個啥又找不到。 (圖1 左側就是當前的聊天歷史檢索功能,右側是作者建議的設計) 作者把 AI 聊天歷史和當年 Chrome 設計瀏覽歷史的事聯繫在一起了,早在 2008 年的時候,Chrome 就為每個用戶的瀏覽歷史建立索引了,還基於之上做了很多炫酷設計,讓用戶可以更好的看到自己的瀏覽歷史。 (圖2,這設計我還有點印象) 但實際上這個功能結果沒什麼人用。 因為用戶需要什麼,不是從自己的瀏覽歷史裡面找,而是繼續通過搜索引擎查找。 舉個例子:當用戶想找“去年秋天做過的那個南瓜派食譜”時,他們腦子裏只有一件事:找到它。 現在擺在面前有兩條路: 1. 費勁的路:點開“歷史記錄”,面對一個可能很複雜(即便設計得很酷)的界面,回憶“我大概是去年10月還是11月看的?”、“我是在哪個網站上看的來著?”,然後在一長串列表裡翻找。 2. 簡單的路:打開 Google,重新輸入“南瓜派 食譜 好吃”。 結果絕大部分人會選第二條。 用戶永遠會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 但這不代表瀏覽歷史沒用,實際上 Chrome 團隊把瀏覽歷史放到了地址欄,每次你輸入幾個字母,就能猜到你想上哪個網站(我真的超愛這個功能)。 並且瀏覽歷史也是有用的(比如這條推文我就是從瀏覽歷史找出來的),只是不用在太顯眼的位置。 瀏覽器歷史記錄的真正價值,是讓你的核心體驗(比如搜索和訪問)變得更智能、更快捷。它應該是一個隱形的助手,而不是一個需要你費心管理的新功能。 再回來看 AI 聊天。聊天歷史在顯眼的位置,但是實際用到的並不多,當用戶需要什麼時,更多還是新開一個會話,畢竟新開會話也是“阻力最小的路徑”,而且因為上下文內容少生成質量會更高。 當然聊天記錄也確實重要,它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上下文信息,讓 AI 真的能懂你。 作者的建議就是: > 與其花大力氣設計一個華而不實的“聊天記錄管理器”,不如把這些“歷史數據”當成後臺的燃料,用來提升那 1% 的核心聊天體驗——讓它更懂你、更快響應、更準確。 話說回來,我不覺得這些問題 AI 廠商們不知道這個問題,但做好可也不容易,可比瀏覽器地址欄的智能提示複雜多了。 就目前來說,真正把歷史記錄變成個性化記憶的並且做的還可以的也就是 ChatGPT,也是 ChatGPT 讓用戶有粘性的一個“祕籍”。 但另一方面,這個記憶功能也很困擾,在不需要的時候反而添亂。
Elizabeth Laraki
Elizabeth Laraki11月7日 00:52
我們對 AI 聊天記錄的思考過於繁瑣——就像 Chrome 對網頁歷史所做的那樣。 20 年前,Chrome 將用戶訪問的每個頁面進行索引,並設計了詳細的用戶界面供他們探索。 但用戶並不在意。 他們只是再次搜索。 以下是 AI 工具可以從中學到的 👇 Chrome 的網頁歷史數據集豐富、個性化,充滿可能性。 設計師探索了從地鐵地圖可視化到時間線用戶界面,再到 GoogleReader 風格的資訊流——想像人們會想要探索自己的瀏覽歷史。 當他們意識到對用戶來說再次搜索更簡單、更快速且更直觀時,Chrome 轉變了方向。 網頁歷史成為基礎設施——驅動建議、顯示快捷方式,並隱藏在“Command + Y”之後。 今天,AI 團隊正在重演這場辯論,試圖“解決”聊天記錄。 但人們並不想管理他們的聊天記錄。他們只希望模型能夠智能地記住,以便每次對話都感覺更流暢、更智能和更個性化。 歷史應該在背景中存在,增強個性化、上下文和回憶,貫穿核心產品。 設計最好的產品在合適的時候將歷史融入其中,但專注於推動用戶向前發展。 完整文章在評論中。
歷史經驗能借鑑,但未必能直接套用,不過我很喜歡那句話: > 用戶永遠會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
8.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