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我剛讀完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關於全球棉花產業發展的歷史。它在主要論點上有點重複,有時讀起來有點乏味,但對於對貿易和工業政策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絕對值得一讀。
這些經濟歷史中一個有趣的方面——也是主流學術經濟學家難以理解的地方——是貿易模式和比較優勢的程度並不是「自然」的,而是直接源於政策和制度。
3/10 棉花商人,貝克特寫道「早就明白他們的貿易深深嵌入當地、國家和全球政治之中。他們本能地理解國家不會干預市場,而是構成市場。」
4/10 他顯示出,除了實際種植棉花纖維(即使在那裡,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多),棉花生產的比較優勢並沒有什麼「自然」的成分。它以及相關的生產力增長,都是政策和制度的產物。
5/10 更重要的是,透過限制或鼓勵轉向更強大國家的政策,可能會改變比較優勢(尤其是來自印度的比較優勢),這些國家希望從與棉紡織和織造相關的更快生產力增長中受益。
6/10 經濟學家曾經對經濟歷史非常著迷,認為這是理解該學科的基礎。他們現在不再如此,似乎盡可能地避免它,這可能是因為你無法閱讀歷史而不發現主流經濟模型是值得懷疑的...
7/10 而且,充其量也太有限,尤其是在交易方面。這並不是因為這些模型需要簡化的假設才能運作,而是因為它們只能依賴設計來使其運作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是錯誤的。
8/10 貿易嵌入於政治、法律、金融和結構性機構中,在一個不同國家在全球整合與國家主權之間選擇不同立場的世界中,這些模型的預測和分析價值相當隨機。
9/10 例如,印度「選擇」了全球整合(即其殖民主義者為他們選擇了這條路),而英國(後來的法國和德國)則選擇了非常嚴格的經濟主權。很容易猜到棉紡織和織造的重大獎勵是如何轉移的。
10/10 無論如何,對於那些想要了解在強大國家、大型全球行為者和弱勢工人主導的世界中,貿易模式、貿易不平衡、比較優勢和生產力增長是如何決定的,這本書相當具有啟發性。
60.51K